各位网友好,小编关注的话题,就是关于田间挖出战国青铜剑的问题,为大家整理了1个问题田间挖出战国青铜剑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。
郦[lì]食[yì]其[jī]是楚汉争霸期间最出色的纵横家之一,他在六旬之时才投靠刘邦,却给刘邦提出了极具指导意义的统一全国的策略,并且凭借出色的外交才能只身劝降了拥兵数十万的齐国。而郦食其的人生结局却是十分的悲惨——在劝降齐国之后又被齐王田广烹杀,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郦食其本人楚汉是最为出色的政治家之一,同时推荐自己的弟弟郦商带领几千人投靠了沛公刘邦,很快郦商就因为作战勇敢,成为刘邦手中的一柄利剑。郦食其成了刘邦手下的一名说客,经常在诸侯之间游说,替刘邦谋求最大的利益,作用类似于战国时期的苏秦和张仪。郦食其没有想到过自己的结局,人生的巅峰后面往往是低谷,郦食其死在了韩信的手里,准确讲他死于韩信的妒忌?
楚汉战争后期,郦食其游说了齐国归顺,本来凭借自己的伶牙俐齿和三寸不烂之舌,已经说服了齐王田广归顺汉王刘邦;但公元前204年11月,汉将淮阴侯韩信嫉妒食其之功,发兵袭击齐国,率领军队一举占领了齐国。齐王田广认为郦食其在欺骗自己,就对郦食其说如果你能让韩信撤军,我就饶你不死,不然的话我就对你不客气了。郦食其知道韩信是不会撤军的,自己必死无疑,因此他说道干大事的人不拘小节,有大德的人也不怕人的非议,你老子我不会替你去说服韩信的,田广大怒便将郦食其烹杀。
他是被谁坑的,其实很难说,
郦食其属于做使臣说客,一不小心成了死间。
先说个问题,如果郦食其游说成功了,齐国投靠刘邦了,这个固然是好,但是,这个站队,有多大作用呢?诸侯都是墙头草,那头厉害那头倒,现在投靠刘邦,哪一天刘邦处于劣势,齐国又会投靠项羽的。
所以,郦食其成功了,对刘邦并没有实质的利益,齐国灭亡了,才是刘邦最想看到的。
一边派韩信大兵压境,驻扎城外,一边又派郦食其去说降,这个套路,李世民跟李靖也玩过。
所以啊,郦食其很大程度上,就是刘邦让他做了死间的,死了他一个,灭了齐国,这个非常成功的套路。
郦食其本已经劝降了齐王,却不到韩信突然发兵攻齐国,于是这位刘邦帐下最有名的说客就被齐王给煮了。劝说韩信发兵的叫蒯彻,因为和刘彻的名字撞车,就被改为蒯通。
所谓同行是冤家,同为靠嘴皮子吃饭的,蒯通自然是见不得郦食其在刘邦面前受宠。而蒯通内心之中,也许真的认为横扫北方的韩信应该独立,然后一争天下,毕竟从龙和扶龙那是两个重量级的功劳。
高阳酒徒
郦食其也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主,或者说是不得志了一辈子,临老了才遇到了明主。
“郦生食其者,陈留高阳人也。好读书,家贫落魄,无以为衣食业,为里监门吏。然县中贤豪不敢役,县中皆谓之狂生。” 《史记·卷九十七·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》
可见虽然是个小吏,但是在老家很有名望,县里的大老爷们都不敢招惹他。
虽然县里人说他是狂生,不过他却自称“酒徒”。
(陈胜吴广起义使得天下复又大乱 六国纷纷复国)
借着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之机,也拉了一票人造反的刘邦跑到陈留的时候,郦食其已经六十多岁了。他毅然决然地跑到刘邦那里毛遂自荐。
那时候刘邦草台班子初创急需人才,就常问部下哪有人才。其中一人正是郦食其的老乡,回乡就说了这事。郦食其就告诉那人,“你跟刘邦说,你老家有一位郦食其已经六十多了,身高八尺,县里人都说他是狂生,可是他自己说自己不是。”
那人也还不错,还真跟刘邦汇报了。刘邦就派人招郦食其过来。
郦食其刚到刘邦军营门口,说了一堆不自谦的话,
“高阳贱民郦食其,窃闻沛公暴露,将兵助楚讨不义,敬劳从者,愿得望见,口画天下便事。”《汉书》
看门的一听,这位张嘴就是天下大事,于是就去向刘邦通禀。
刘邦问了一句,那老头看着是啥样人?
看门的说,看那样像是一个儒生。
刘邦那可是见到儒生就皱眉,甚至抓过人家帽子就往里尿尿的主,于是马上就说了,“让他走,告诉我,我正为天下事忙活呢,哪有功夫听一个酸儒讲什么大道理。”
看门的就据实跟老头说了。
结果郦食其大怒,再也不说自己的贱民了,“走!复入言沛公,吾高阳酒徒也,非儒人也。 ”
至此,他这个高阳酒徒算是留名史册了。
第一次动嘴就夺了陈留
刘邦就是个好酒好色之人,《史记》对此也不避讳,“及壮,试为吏,为泅水亭长,廷中吏无所不狎侮。好酒及色。”没准就是看中这老爷子的“酒徒”名号了。
当然,郦食其确实是有大本事的,尤其是作为说客,绝对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一开始,刘邦是在陈留,可是陈留城还在秦朝手里。郦食其第一次出马,就拿下了陈留。
“足下起纠合之众,收散乱之兵,不满万人,欲以径入强秦,此所谓探虎口者也。夫陈留,天下之旻,四通五达之郊也,今其城又多积粟。臣善其令,请得使之,令下足下。即不听,足下举兵攻之,臣为内应。”“於是遣郦生行,沛公引兵随之,遂下陈留。”《史记·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》
第二次动嘴就被张良抢了功
公元前207年,刘邦军破武关,到了咸阳外的峣关。
刘邦要强攻,张良劝了一句,秦军战斗力很强,咱们万一损失太大呢,不如找人劝降他们。
(项羽刘邦的灭秦之战 刘邦先入了关中)
郦食其怎么说的不知道,反正秦军将领答应投降了。
结果他兴高采烈地回营汇报,想不到张良却又说,这时候赶紧发兵攻城!理由是秦国将领是降了,可是士兵未必愿意,所以趁他们麻痹大意之机,干掉他们。
于是,这个劝降的功劳就未必作数了。
第三次动嘴 抢了韩信的功
公元前205年,刘邦败于彭城,结果魏王豹反叛,于是刘邦派郦食其去说服魏王豹。这一次他的口才没好使,刘邦就派出了韩信,韩信直接就把魏王豹给打爆了。想必这时候,韩信就对只会耍嘴皮子的郦食其有看法了。
(荥阳周边最有名的就是楚河汉界了)
当时刘邦在荥阳死扛项羽,而韩信则作为偏师去经略河北六国故地。韩信真是能打,很快就打服了赵、燕那些草头王。
而在这个时候,郦食其突然有了主意,北方剩下的就是齐国了,他很想试试收服一国的滋味。于是他就主动请缨对刘邦说,
方今燕、赵已定,唯齐未下。今田广据千里之齐,田间将二十万之众,军於历城,诸田宗彊,负海阻河济,南近楚,人多变诈,足下虽遣数十万师,未可以岁月破也。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,使为汉而称东籓。”上曰:“善。”《史记·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》
郦食其作为说客是很称职的,夸了刘邦如何如何一番后,说你要是最后投降的话肯定会被消灭掉,现在就投降的话,你的齐国就能保住了。
只不过这段话应该是最触动齐王的,
下井陉,诛成安君;破北魏,举三十二城:此蚩尤之兵也,非人之力也,天之福也。
说的就是韩信已经干掉了魏国和赵国,马上就要兵临城下了。
于是郦食其就说服了齐王田广。可谓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了。
被同行坑成了骨头汤
齐王田广既然同意投降,就放下了戒心,和这高阳酒徒天天寻欢作乐。
不过,韩信这边就没这么欢乐了。
韩信一开始是没什么想法的,毕竟都是刘邦手下的人,齐国降了也好。
可是韩信手下也有一位靠嘴皮子谋生的人,就是蒯彻(蒯通)。
他说的很直接,您带了好几万人才打下赵国五十城,而郦食其凭着三寸之舌竟然不费吹灰之力拿下了齐国七十多城,“为将数岁,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!”
而蒯彻的另一句话更让韩信上心,
将军受诏击齐,而汉独发间使下齐。《汉书》
就是刘邦一边让您攻打齐国,一边却派出人出使齐国。很明显告诉韩信,刘邦这是不信任您的能力啊。
韩信听了大受触动,直接出兵攻打已经投降的齐国。
这时候本来一起快活的齐王马上翻脸了,告诉郦食其,你要么让韩信退兵,要么煮了你!
郦食其这时候很硬气,直接回答道,我才不会为你劝韩信退兵!
齐王田广闻汉兵至,以为郦生卖己,乃曰:“汝能止汉军,我活汝;不然,我将亨汝!”郦生曰:“举大事不细谨,盛德不辞让。而公不为若更言!”
于是,他真就被煮了。
结论 一定小心别挡了别人的路
蒯彻可不是小人物,也是有一张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嘴。当年陈胜吴广起义时,正是蒯彻出了个主意,直接降服了燕赵三十多城。
作为纵横家的蒯彻看郦食其不顺眼很正常,但说同行相斥似乎有点轻视了蒯彻的理想。
韩信临死前说的悔不听蒯彻之计,是真的后悔了。
当时蒯彻就劝韩信据有齐地而自立,这一下就明白为何他要让韩信进攻齐国了。因为他早就想着让韩信能够夺取天下。
所以,郦食其之死,很可能是因为在不自觉的情况下,挡了别人想上进的路。
到此,大家对田间挖出战国青铜剑的解答时否满意,希望田间挖出战国青铜剑的1解答对大家有用,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。